發現螢火蟲
分類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綱:昆蟲綱Insecta
目:鞘翅目Coleoptera
亞目:多食亞目Polyphaga
下目:叩頭蟲下目Elateriformia
總科:叩甲總科Elateroidea
科:螢科Lampyridae
狹義的螢火蟲是昆蟲綱(Insecta)鞘翅目(Coleoptera)螢科(Lampyridae)動物的統稱。不過,通常在習慣上會把有發光器官、能夠發光的甲蟲都叫螢火蟲,所以廣義的螢火蟲也包括光螢科(Phengodidae)和其他科的一些物種。在這里采取狹義。下文提到的螢火蟲,如果沒有說明,就是指螢科昆蟲。另外有必要指出,也并非所有螢科昆蟲都能發出螢光。
從上文可以看出,螢火蟲并不是“一種”昆蟲。實際上螢科已知大約有2000個物種,僅在中國國內已知的螢火蟲有100多種。螢火蟲分布范圍很廣,除了南極洲之外,在各大洲皆有分布。主要生存在溫帶和熱帶區域,棲息于沼澤、森林、草地、河灘等比較濕潤而植物繁茂的地方。
身為鞘翅目,螢火蟲自然是一類完全變態的昆蟲。也就是說,在螢火蟲的生命周期里,蟲體自卵孵化后,從幼蟲到成蟲要經過一個蛹期(不完全變態中沒有蛹期);在蛹期,體內會發生劇烈的組織和器官改造過程,蛹期過后,和幼體形態迥異的成蟲破蛹而出。
螢火蟲在林間、水畔生活,常常會把卵產在棲息地的地面上、草叢中。它們的幼體有水生也有陸生,都是肉食性的,常捕食蝸牛、蠕蟲、部分昆蟲和一些水生動物等。幼蟲可以注入麻醉液讓獵物失去感知和行動能力,再通過消化注入消化液分解獵物的肉體,方便食用。

夏末的夜晚,經歷了卵、幼蟲、蛹階段的螢火蟲成蟲會掙脫已經完成了其使命的蛹殼,在林間或水畔的草叢中閃爍著螢光。用古人的眼光看,仿佛是已漸漸枯萎、腐爛的雜草化身成了這一只只擁有神奇光輝的螢火蟲。于是,在《禮記·月令》篇中有“季夏之月……腐草為螢”(季夏之月指夏天的最后一個月,也就是農歷6月)的記載。這種說法延續二千多年。直到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仍引陶弘景的說法:“此是腐草及爛竹根所化,初時如蛹,腹下已有光,數日變而能飛?!痹谥袊湃说难劾?,螢火蟲的出現象征著萋萋芳草經歷了一個由產生到繁茂再到死亡,又由死亡到全新的、更加美妙的新生命的過程,像是生命的升華。
幼年螢火蟲能夠產生螢光和成年螢火蟲都會發出螢光。成蟲發光主要是用于求偶和交流,它們會大片大片的同步發光,就像地面上的繁星。
螢火蟲有專門的發光細胞,在發光細胞中有兩類化學物質,一類被稱作螢光素,另一類被稱為熒光素酶。熒光素能在熒光素酶的催化下消耗能量、并與氧氣發生反應,反應中釋放的能量幾乎全部以光的形式釋放,只有極少部分以熱的形式釋放,反應效率很高,螢火蟲也因此而不會過熱灼傷。所以螢光被認為是冷光源。不同的螢火蟲發光方式也不同。有些種類只有雄蟲有發光器官,而有些種類則雙方都有;有些種類的光是閃爍的,有些則持續發光。很多種螢火蟲的雌蟲沒有飛行能力。它們體型比雄蟲大,能產很多的卵。成年后的螢火蟲,有的依然保持幼年時善于捕食的本性,有的則偏好植物的花蜜和花粉。部分屬雌蟲會模仿另一個屬雌蟲的光信號,以此誘捕那個屬的雄蟲作為食物。
螢光一方面方便了求偶和交流,另一方面也導致它們在捕食者面前更加醒目。但是很多食蟲的脊椎動物并不愿意去吃螢火蟲,因為螢火蟲體內有毒素,成分和一些有毒蟾蜍體內的部分物質類似??赡苷且驗橛幸欢ǘ拘?,螢火蟲在被侵犯時還會發出螢光,以此作為警戒。
美麗的螢光、高效的發光方式以及毒素,使得螢火蟲具有較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不過,隨棲息地的縮減、人造光源的增加、環境的污染和針對性捕捉的漸漸頻繁,螢火蟲在很多地方都趨于減少,甚至消失。大部分城市中可以說是舉頭不見星空、低頭不見泥土、平視不見螢火蟲。曾今稀松平常的事物,似乎正在一件件被陳列進文字作品里。
通過上文詳細的科普介紹,相信大家會對螢火蟲這個“暗夜精靈”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在戶外觀察螢火蟲時,少用甚至不用電筒和閃光燈,減少對螢火蟲生活環境的影響和破壞,遠遠的靜靜的觀察這群可愛的小精靈就好。
在螢火蟲水洞,可以觀察到螢火蟲不同階段的狀態。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科普展覽與螢火蟲主題科普活動,影響更多的人,讓大家用更科學、環保、可行的方式,一起保護螢火蟲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守護螢火蟲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