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溶洞
我們經常聽說喀斯特地貌,那么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呢?喀斯特地貌又是如何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包括哪些景觀?景觀之間又是如何相互聯系的呢?今天我們就一同來探知“喀斯特地貌”。
1、什么是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地下水與地表水對可溶性巖石溶蝕與沉淀,侵蝕與沉積,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積等作用形成的地貌。因最早研究于克羅地亞伊斯的利亞半島北部的喀斯特高原而得名。在國內,也稱之為“溶巖地貌”。
2、喀斯特地貌如何形成?
(上圖來自于公眾號星球研究所)
數億年前,大量海洋生物的鈣質骨骼以及其他碳酸鹽類物質不斷沉積形成了總厚度達10千米的碳酸鹽巖地層,后來地殼抬升,海洋變成陸地。裸露在地表在流水侵蝕的作用下,形成一種特殊的地貌景觀“喀斯特地貌”。
3、喀斯特地貌有哪些常見的景觀?
喀斯特地貌示意圖
喀斯特景觀種類繁多,一般分為兩類: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常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峰叢、峰林等;常見的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石筍、石鐘乳、石柱)、天坑等。
常見地表喀斯特地貌
石芽:是地表可溶性巖體受地表水的長期溶蝕作用而形成的突起石脊,一般比較矮?。ú怀^3m)。
峰叢:是一種連座峰林,基部完全相連,頂部為圓錐狀或尖錐狀的山峰。
峰林:高聳散立的碳酸鹽巖石峰。裸露部分,山體和山體之間沒有基座連接,相互獨立。
常見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可溶性巖石中因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下空間,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
石鐘乳:是指碳酸鹽巖地區洞穴內在漫長地質歷史中和特定地質條件下形成的倒立的碳酸鈣沉淀物。
石筍:為碳酸鈣石灰巖,位于溶洞洞底的尖錐體。
石柱:沿碳酸鹽巖巖體垂直裂隙進行溶蝕,侵蝕后殘留的上下截面大致一致的柱狀巖體。
天坑:指發育在碳酸鹽巖喀斯特地區的一種周壁峻峭、深度與口徑可達數百米的喀斯特負地形,具有巨大的容積,底部與地下河相連接(或者有證據證明地下河道已遷移)。
4、地表喀斯特景觀之間有何聯系?
在起始階段,地表相對平坦,受到外力侵蝕作用,由于侵蝕差異,軟弱的部分侵蝕較快,發育為溶蝕漏斗,堅硬的部分侵蝕較慢,發育為石芽。這是地表喀斯特地貌發育的初期。
隨著侵蝕時間的增長,溶蝕漏斗進一步被快速侵蝕,成為峰叢洼地,石芽被侵蝕得比較慢,兩者的相對高差變大,石芽底座相連,發育為峰叢。這是喀斯特地貌發育的中期。
時間推移,溶蝕作用進一步對地表進行侵蝕??扇苄詭r層接近于底層,質地更加堅硬,且接近于基巖層,不易被侵蝕。地表的峰叢底座和頂部質地較弱,受到進一步的侵蝕,底座消失,頂部受侵蝕后,山體變矮,形成一個個獨立存在的山包,出現峰林景觀。這是喀斯特地貌發育的后期。
5、地下喀斯特景觀之間有何聯系?
可溶性巖層地區,除了有地表的侵蝕之外,地下河也會對巖層進行侵蝕。地下河的對地表以下的巖層進行掏蝕,形成了溶洞的雛形。
同時,由于巖層存在裂隙,地表水沿著裂隙滲入巖層的同時,帶走一部分碳酸鹽,緩慢下滴,部分水分蒸發,碳酸鹽析出,在溶洞的上方,結成石鐘乳。而滴到溶洞底部的碳酸鹽結晶,長年累月,變成石筍。
溶洞上方的石鐘乳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生長,溶洞底部的石筍也在不斷生長,長年累月,兩者不斷變長,直至相遇,發展成為了連接洞底和洞頂的石柱。
隨著時間的進一步推移,溶洞在流水的掏蝕下,越變越大,形成地下穹隆狀地下大廳,在重力的作用下,洞頂坍塌,形成巨大的天坑。
(部分圖片和文字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景區客服熱線:
400-669-8899